O2O模式将来会取代传统电商吗

2019-05-26 2821

  O2O是线下对接线上,一般都是网上选取服务或商品,到线下去消费,主要适用于服务业,比如做团购的美团,做家政的阿姨帮,做洗衣的e袋洗,做打车的滴滴打车,做租车的首约汽车,做代驾的e代驾,做旅游的周末去哪玩,像医药业,甚至垃圾回收也都在走向O2O,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同类对手,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当前,零售O2O到底该怎么搞,各界都还比较迷茫,也远未形成共识。但有一个看法大家应该都同意——未来的商业竞争焦点并非线上线下之争,而是消费场景的升级之战。也就是说,谁把消费体验的场景化做到极致,谁就是未来的零售之王。

  中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如何实现O2O场景革命,是一个深刻的商业话题。

  这两年来,日本大阪的Grand Front 场景化创新在国内引起极大的反响,对于其”变态极致“的创新细节叹服不已。Grand Front 的许多创新思路和管理细节固然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但完全无法复制照搬,毕竟国情不一样,商情不一样,市场环境和消费层次也不一样。

  中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O2O转型过程中,必须土洋结合,融贯中西,走一条符合本国、本地、本时的特色道路来。

  我们相信,随着消费升级,过去十年来以非常规价格战取胜的传统电商模式,绝非未来商业主流。一旦线下绝大部分零售业态完成供应链的扁平化和智能化改造,做到线上线下信息互补、体验互动、价格同步时,消费者回归体验更好的线下,才是正常又自然的主流消费模式。

  在我们看来,未来线下的实体商业,特别是超级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不会消亡,反而可能会更加繁荣、更有人气。前提是充分融入线上技术优势和线下体验优势,提供更多元、更特色的O2O业态组合,搭建更舒适、更有趣的O2O消费场景,完善更人性、更便捷的O2O配套服务。总之一句话,就是把消费体验做到变态极致,让消费者“逛”得更有感觉,带给他们更多惊喜。

  以万达广场为例。我们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到极致:

  1、空间规划更美

  要打造地标性、明星级的超级商业体验业态,可不仅仅是把楼盘建得漂亮些,装潢豪华点那么简单,而是更应该在空间改造的生态化和环境布置的艺术化方面多做些文章。

  2、业态组合更新

  有一个生活常识,那就是除了基本生活刚需的部分商品外,绝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更多是在泛目的性、泛娱乐性的“逛“的过程中,由场景触发的冲动性购买或消费。因此,超级商业中心要吸引消费者,就必须利用大体量、大空间优势,在体验业态上做一些花样别出,令人尖叫的现象级创新组合。

  万达广场餐饮租户基本情况分析:譬如广场时尚轻餐群。在我们看来,无论新美大,还是饿了么、百度外卖,在同城餐饮供应链的整合和洗牌方面,其实都远不如万达O2O有潜力和实力。万达广场有超过2000个品牌,4000个店铺的餐饮合作商户资源,基本上涵盖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中西餐饮的中高端品牌。

  3、互动体验更好

  在我们看来,O2O的本质,是充分利用线上的技术优势和资源平台,为线下消费场景和商业服务赋能,使其内容更丰富,体验更友好,服务更便捷。也就是说,O2O可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打通,抓些干燥的交易数据,打点虚拟支付的金融算盘那么简单。O2O商业模式的建立,更需要在人性洞悉基础上重构场景,布局生态,进行系统化的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

  譬如O2O电影院的建设。虽说万达院线目前已是全国乃至全球很大的院线,虽说当下业绩良好,但芝林哥还是持谨慎的乐观。

  因为电影院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也没有什么竞争壁垒。这几年电影产业狂飙猛进。一是万达完全无法靠简单的扩张来垄断线下院线,二是未来三四年内,电影院过剩必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也知道,影视作品虽说收入的90%以上来自票房和植入广告,但线下重资产模式的电影院其实赚得并不多,如果将来院线过剩,加上票房增长放缓,电影院线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如此以来,万达院线的经营,必须守正出奇,才能在激烈的院线之争中脱颖而出。

  以国外经验来看,电影产业最赚钱的并非来自票房收入,而是电影相关的衍生品收入,差不多占七成。而万达院线将来的主要赢利模式,也应该往这个方向上走。

  总结:

  电商有可能被颠覆吗?当然有可能,但我觉得不是被微信颠覆,虽然微信是一个伟大的产品,我也非常喜欢。手机客户端虽然被很多人吐槽难用,但对于购物来说,比起微信简直不知道好用几万倍。

  未来电商会是什么样呢?比如以后你在家打开冰箱发现某些蔬菜果品断货了,可以在冰箱上立即进行订购。这种智能家居式的电商极有可能在未来实现,究竟谁能在未来胜出没有人可以预测。现在大家都这么焦虑,尤其是做互联网的,知道得越多,越焦虑,没有人能确定未来在哪,谁都不想输,但赢的永远是极少数。

  深圳圣马歌科技是国内较早一批从事手机软件开发的企业,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行业15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成功案例,结合移动开发业务以“积木式拼装、多平台兼容”的创新方式,通过APP五网合一实现多方位、多维度互联互通,打造全方位、立体互融互通的多平台融合生态系统。公司将扩展到150人的集团规模,从事手机APP个性化定制、网站建设、小程序开发、移动平台开发。